深度了解自己|委屈是未被表达的愤怒

当需求长期被搁置,付出持续被无视,委屈便会悄悄累积。

“委”,有托付之意,也暗含被外力拗成特定形态的被动感;“屈”,指弯曲、屈服,是被迫蜷缩与压抑的状态。

两字相连,你看是不是恰似一幅生动的画面:内心真实的感受、需求与想法,像被反复折叠挤压的纸团,无法舒展本真的模样,只能蜷缩在心灵角落,默默承受不被理解、不被看见的苦涩——这便是我们都熟悉的“委屈”。

委屈是生活的常客,比如,在家忙碌半天备好饭菜,对方一句“有点咸了”便浇灭了所有的热情;职场上为项目日夜奔波,汇报时功劳却被轻易归于他人……这些瞬间,付出与反馈的失衡总让人胸口发闷。

心理学家说,委屈是“未被表达的愤怒”。当需求长期被搁置,付出持续被无视,委屈便会悄悄累积。它像沉默的火山,可能在某个瞬间突然爆发,演变成情绪决堤、关系破裂,甚至是对自我的攻击。

哪些人更容易被委屈缠上呢,通常有这三种心理模式的人更容易委屈。

一是过度付出型,他们习惯将他人需求放在首位,常常忽略自己。他们坚信“只要足够优秀、足够付出,就会被看见、被回馈”,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。过度付出会让他人逐渐视为理所当然,当自身需求被无视时,委屈便会如潮水般涌来。

二是边界感模糊的人,他们分不清“你的”与“我的”界限。要么过度承担他人情绪,要么放任他人侵犯自己的权益,却因为害怕冲突选择隐忍。每一次边界被越界,都是在心底埋下委屈的种子,任其悄然滋长。

三是讨好型人格的人,他们在对话中总在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。明明抗拒却要说“没关系”,心有不甘仍附和“你决定就好”,明明无错却主动认错“都是我的错”。这种“息事宁人”或许能暂时避开冲突,却让自己的需求被长期忽视,委屈在心底越积越重。

走出“总被委屈裹挟”的困境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进行改变。

第一步,区分“事实”与“主观解读”

委屈的根源,往往不在事件本身,而在我们对事件的解读。

感到委屈时,试着写下具体事件,只描述事实(如“他没回应我的方案”),不加主观评价(避免“他故意针对我”)。接着问自己:“我对这件事的解读是什么?”再想想:“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?”这个过程能帮我们跳出思维局限,看到事情的多面性,减少不必要的内耗。

第二步:用非暴力沟通释放情绪

非暴力沟通是应对委屈的有效工具,核心是表达感受而非指责,提出需求而非抱怨,公式为:观察+感受+需求+请求。

比如,面对“辛苦做的饭被说咸”,可以说:“今天我花了两小时准备晚餐(观察),听到你说‘有点咸’,我觉得挺难受(感受),因为我希望自己的付出能被看见(需求)。下次请先说辛苦了再提建议(请求)。”

第三步:重建自我价值感

委屈的深层症结,常与“自我价值感不足”有关系。我们或许潜意识里认为“只有付出才能被爱”“表达不满就会被抛弃”,要打破这种认知,提升自我价值感。

练习自我肯定:每天记录三件“我做得不错的事”,哪怕是“今天早起认真吃了早饭”,通过小事积累对自我的认可;

允许自己不完美:不必通过讨好他人证明价值,犯错、拒绝、有缺点都是人之常态;

选择健康的关系:真正的好关系,从不会让人长期委屈。它需要双方相互理解、尊重,在彼此的看见中共同成长。

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日本电影《小偷家族》,小偷家族里的成员,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相互扶持,但是他们也藏着各自的委屈,孩子面对不公只能隐忍,因为害怕破坏脆弱的“家”。这份委屈,正源于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——不确定自己是否值得更好的生活,是否配得上真正的爱。但电影也传递着希望,即便处境艰难,依然能通过自我觉察和对健康关系的追求,重建内心的价值感。

委屈不是软弱的象征,而是心灵的警钟,提醒我们关注自身需求,勇敢表达自我。每一次委屈,都是自我觉察的契机,它让我们明白,自己的需求值得被看见,自身值得被尊重,我们有勇气展现真实的模样。

真正的成长,从来不是学会忍受委屈,而是敏锐识别它、恰当表达它,最终超越它。愿我们都能挣脱委屈的束缚,不用隐忍维系表面和谐,而是以清晰的边界和健康的沟通,赢得自我尊重和跟对方的真诚沟通。(韩明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)

京ICP备05009305号 京公网安备110102002659号 / 110102000907号

Copyright (C) by www.maad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.